访问量:650221

特别关注

  • 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王梅云;

    随着MRI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先进的高性能MRI设备的临床投用,以及各种图像后处理软件不断开发,不仅MRI性能和图像质量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原来难以发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形态、功能及代谢异常,尤其是一些微小病理改变得以清晰显示,显著提高了影像诊断水平,拓宽了应用领域。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AI在MRI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如肿瘤检出、定性诊断、基因表型及预后预测等应用正迅速从试验阶段过渡到临床试用阶段。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RI AI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MRI技术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3期 v.14;No.12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高分辨MRI颅内动脉斑块影像组学预测混合型缺血性卒中机制

    李红霞;刘嘉;程晓青;黎颖乐;智琲琲;杨家洛;张龙江;卢光明;

    目的 本研究基于三维(three dimensional, 3D)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组学建立混合型卒中机制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137例急性/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HR-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的影像资料。根据DWI的病变分布模式,将患者分为混合型机制组和非混合型机制组,使用两组间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得到的影像特征,构建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3D HR-MRI序列提取颅内责任斑块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n=95)和测试集(n=42),线性相关阈值和方差分析用于特征筛选,并建立机器学习模型。联合模型由传统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共同组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诊断性能,Delong检验来比较各模型预测性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斑块的强化比率是混合型卒中机制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7,P=0.002),训练组和测试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676、0.568。斑块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906(95%CI:0.849~0.964),测试集AUC为0.828(95%CI:0.704~0.951)。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17(95%CI:0.864~0.969)及0.837(95%CI:0.708~0.966)。结论 基于3D HR-MRI颅内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混合型卒中机制,有助于临床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

    2023年03期 v.14;No.129 6-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融合多序列MRI的3D卷积神经网络评估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预测应用研究

    余璇;吴亚平;白岩;魏焕焕;高海燕;陈丽娟;王梅云;

    目的 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融合多序列MRI数据探究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风险概率。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的63例术前行颅脑MRI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病例资料(私有病例数据),收集患者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T1增强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数据,结合公开数据集癌症影像档案库(The Cancer Imaging Archive, TCIA)的500例脑胶质瘤患者病例资料,由两名神经影像诊断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根据患者生存期分为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构建3D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将数据集按照3∶1∶1的方式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评估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风险概率。563例病例数据的60%用于训练模型(所有私有病例数据用于训练),20%用于验证方法,20%用于测试结果。结果 训练集中高、中、低风险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1、0.79、0.86,验证集中高、中、低风险组的AUC分别为0.74、0.78、0.81,测试集中高、中、低风险组的AUC分别为0.72、0.74、0.75。结论 基于多序列MRI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为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测提供辅助支持,为医生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等方面提供定量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

    2023年03期 v.14;No.12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磁共振超短回波时间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

    王莹;崔颖颖;王鑫慧;孟楠;冯鹏洋;余璇;袁健闵;杨阳;王哲;王梅云;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磁共振三维超短回波时间(three-dimensional ultrashort echo time, 3D-UTE)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用于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的48例NSCLC患者的3D-UTE影像资料,并利用相关软件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分析和SelectKBest被用于特征筛选。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性能。Bootstrap(1000次采样)和校准曲线被用于该模型的验证。结果 通过SVM算法建立的3D-UTE影像组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9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77~0.96],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6.96%。该预测模型在基于Bootstrap的验证中仍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AUC为0.87(95%CI:0.85~0.89);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SVM算法的3D-UTE影像组学模型可以用来评估NSCLC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望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参考。

    2023年03期 v.14;No.129 17-2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王贇霞;尚怡研;郭亚欣;海梦璐;高扬;魏焕焕;李晓栋;王梅云;谭红娜;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经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首次术前MRI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灶的位置和大小、SBR分级,ER、PR、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ALN是否转移及脉管癌栓的有无),共入组356例患者,年龄26~82(49.17±10.75)岁,并按8∶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284)和测试集(n=72)。提取DCE-T1WI序列第3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Z分数归一化、方差阈值、K最佳及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与ALN转移强相关的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应用多种分类器算法以排列组合方式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模型效能从中确定最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果 356例乳腺癌患者中ALN转移组117例(32.9%,117/356),无ALN转移组239例(67.1%,239/356);HER-2阳性表达在ALN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3,P=0.020),其余临床病理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病理指标在训练集与测试集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初始653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共筛选得到18个与ALN转移强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一阶特征及纹理特征各6个。基于绝对值最大归一化和Bagging决策树算法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是预测ALN转移的最佳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29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897~0.960]、69.9%、96.9%、88.0%和0.803(95%CI:0.701~0.905)、75.0%、75.0%、75.0%。结论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乳腺癌术前ALN评估。

    2023年03期 v.14;No.12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的研究

    刘晨;陈小波;黄晓媚;陈明蕾;陈鑫;王瑛;刘再毅;

    目的 基于治疗前乳腺MRI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并融合MRI定性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信息建立联合模型用于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20年8月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进行手术的4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标本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肿瘤退缩模式分为向心性和非向心性退缩。根据MRI检查时间顺序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294)、验证组(n=126)。在动态增强MRI的第2期增强图像中对原发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然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筛选显著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联合定性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性能,并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8个与肿瘤退缩模式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标签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38(95%CI:0.705~0.754)和0.696(95%CI:0.585~0.712);临床预测模型AUC值分别为0.676(95%CI:0.636~0.741)和0.619(95%CI:0.601~0.716);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02(95%CI:0.753~0.824)和0.764(95%CI:0.685~0.820)。DCA显示联合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融合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MRI的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和定性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信息所构建的联合模型有助于预测肿瘤退缩模式,有望协助临床早期识别可降期保乳的患者,以优化个体化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03期 v.14;No.12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论著_临床研究

  • 应用T1与T2加权比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纤维髓鞘的改变

    朱琳琳;王苗苗;李贤军;王小玗;刘聪聪;葛瑶;卞益同;高玲;杨健;

    目的 应用T1与T2加权比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脑白质纤维髓鞘的改变。材料和方法 基于常规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通过外部校准计算得到T1与T2加权比值图,并提取20条白质纤维束的T1与T2加权比值,比较26名AD患者与34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者的脑白质纤维髓鞘差异,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受试者的智力及认知功能的受损程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AD组与HC组白质纤维束的T1与T2加权比值的差异;并将AD患者白质纤维束的T1与T2加权比值与MMSE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AD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CST)、双侧扣带束(扣带部)[cingulum(cingulate gyrus), CgC]、右侧下额枕束(inf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 IFOF)、右侧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ILF)和双侧上纵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SLF)的T1与T2加权比值明显低于HC组(P<0.05);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T1与T2加权比值与MMSE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1与T2加权比作为一种临床可行的简单、快速且无创的髓鞘评估方法,为AD患者脑白质纤维髓鞘改变提供了有前景的评估指标,同时也为AD患者脑白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03期 v.14;No.12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青年男性军人抑郁症患者多尺度脑异常研究

    周猛;李祥林;高全胜;

    目的 揭示青年男性军人抑郁症患者静息态条件下的多尺度脑功能异常特点。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青年男性军人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被试各31例,采集被试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焦虑和掩饰性评分及静息态MRI数据。对于预处理后的功能MRI数据,进行体素-脑区的多尺度分析,并结合Mann-Whitney U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青年男性军人抑郁症患者不同尺度下的异常特点及与军人心理健康大数据评分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1)体素尺度下,军人抑郁症患者双侧舌回和右侧额上回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值,双侧舌回、左侧梭回的低频振幅度分数(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fALFF)值以及左侧颞上叶的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 FCS)显著降低(P<0.05);右侧中央旁小叶ALFF值、左侧额中回和右侧额上回fALFF值和左侧楔前叶FCS显著增高(P<0.05)。(2)脑区尺度下,军人抑郁症患者右侧颞下回中介中心性、右侧楔前叶的度中心性和小脑蚓部节点最短路径显著增加(P<0.05);右侧颞下回的度中心性、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率,小脑区域的度中心性和节点效率以及右侧枕下回的节点局部效率显著降低(P<0.05)。(3)脑网络尺度下,军人抑郁症患者的异常遍布多个脑网络,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与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 VN)的差异最多。(4)关联分析显示,位于DMN、VN与小脑等脑区的ALFF、FCS、度中心性、节点效率及节点最短路径等功能特征与军人心理大数据显著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青年军人抑郁症患者从局部到全局多个尺度下脑功能异常变化的特点,并发掘了与军人心理健康大数据显著关联的异常区域,该发现为进一步了解青年男性军人抑郁症群体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结果支持。

    2023年03期 v.14;No.129 42-4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急性创伤后早期脑功能网络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赵纳;孟令惠;杜国帅;张英东;刘红冉;高明龙;任贝贝;刘富荣;张力;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采用图论方法探讨急性创伤后早期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创伤组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门诊及住院的36例交通事故受害者,同期对照组纳入43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创伤组相匹配的健康者,创伤组的数据采集在经历交通事故后1周内进行,2组受试者均进行临床数据和MRI数据采集。使用GRETNA (Graph Theoretical Network Analysis)软件构建所有受试者的脑功能网络,获得脑网络指标值,包括全局水平指标[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p)、标准聚类系数γ、最短路径长度(shortest path length, Lp)、标准最短路径长度λ、小世界性σ、全局效率(global efficiency, Eg)和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 Eloc)]以及节点水平指标。比较两组间脑网络指标的差异,节点水平指标的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false discovery rate, FDR)校正。创伤组脑网络指标与焦虑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创伤组与对照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全局水平指标中两组间Lp和Eg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为0.001、0.015);Cp、γ、λ、σ和Elo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390、0.127、0.192、0.115、0.129,P>0.05)。节点水平指标中两组间双侧枕下回节点中心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左,P=0.020;右,P=0.040;P<0.05,FDR校正)。创伤组脑网络指标未见与焦虑评分相关(P>0.05)。结论 急性创伤后早期脑功能网络仍然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整体的信息传输能力下降,节点中心性也发生了改变。

    2023年03期 v.14;No.129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双参数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姜海龙;苏文;陈慧铀;陈宇辰;陈国中;殷信道;

    目的 探讨双参数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imaging,ASL)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侧支循环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5例AIS患者的多模态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数据。根据梗死灶在双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 TI)(1500 ms、2510 ms)的ASL灌注情况,将AIS患者分为3组:早期高灌注组(G1,n=8)、晚期高灌注组(G2,n=6)及非高灌注组(G3,n=21)。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侧支循环评价系统对侧支循环状态进行评估(侧支循环良好:3~4级;侧支循环不良:0~2级),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对出院后3个月预后进行评估(预后良好:≤2分;预后不良:>2分)。最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组患者侧支循环差异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G3组相比,G1和G2组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低(G1:2.38±1.69;G2:7.33±1.37;G3:14.81±4.86)、侧支循环良好比例较高(G1:100.00%;G2:83.33%;G3:38.10%)、预后良好比例较高(G1:100.00%;G2:50.00%;G3:42.86%)。G1组和G2组两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无明显差异(100.00% vs. 83.33%;P=0.180),但G1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G2组(100.00%vs. 50.00%;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1、G2、G3三组与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r=0.720;P<0.001),与预后mRS评分呈负相关(r=-0.843;P<0.001)。结论 双TI的ASL成像能有效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3年03期 v.14;No.129 53-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特征融合的集成模型分类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研究

    张雷;杨丽凤;焦雄;

    目的 融合传统影像组学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构建分类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集成模型,探讨该模型分类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Duke-Breast-Cancer-MRI数据集中经病理证实的189例乳腺癌患者病例,其中Luminal型71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过表达型57例、三阴性型61例。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图像进行预处理后,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51)和测试集(n=38)。使用传统影像组学方法和DenseNet169网络模型对患者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特征,然后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对传统影像组学特征进一步筛选,最后使用特征融合后的特征组构建SVM集成分类模型。使用宏观平均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来判断集成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种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传统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筛选后分别获得51、49、20个特征标签,将其分别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1664个特征进行融合并建模。其中Luminal型与HER-2过表达型构建的分类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88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814~0.946],Luminal型与三阴性型构建的分类器AUC值为0.861(95%CI:0.791~0.931),HER-2过表达型与三阴性型构建的分类器AUC值为0.696(95%CI:0.571~0.822)。由3个二分类器组成的SVM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820(95%CI:0.725~0.915)。结论 基于特征融合的SVM集成模型在分类三种乳腺癌分子亚型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对术前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3年03期 v.14;No.129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mDixon-Quant技术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王卓;吴祺;宁宁;梁泓冰;田佳禾;张丽娜;宋清伟;

    目的 利用mDixon-Quant技术探讨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和T2~*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病例88例,低级别57例和高级别31例。术前均行mDixon-Quant扫描,分析两组间的FF和T2~*值、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情况、肿块大小、肿块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纤维腺体组织量(amount of fibroglandular tissue, FGT)以及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 BPE)。同时比较FF值和T2~*值与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Ki-67以及分子分型等乳腺癌预后病理特征的关系。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分类变量使用R×C列联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ing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比较诊断性能。结果 最终纳入8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平均年龄48.93±9.49,范围31~68岁)的88个病灶,FF值和T2~*值测量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别为0.964和0.909。两组病例在年龄、绝经情况、肿块大小、病灶最大径、肿块类型、FGT以及乳腺BPE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F值和T2~*值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的FF值较小(5.06%±2.56%vs. 8.33%±3.92%),FF值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406,P<0.001)。高级别组的T2~*值高于低级别组[(29.94±8.55)ms vs.(22.85±5.39)ms],T2~*值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397,P<0.001)。对于FF值和T2~*值预测组织学分级,AUC分别为0.738和0.748。FF和T2~*值联合预测的AUC为0.797,但与单一参数相比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值在不同ER和分子分型组间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和0.005);FF值与ER呈正相关(P=0.037),但与PR、Ki-67、HER-2及分子分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T2~*值在不同ER、PR、Ki-67和分子分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与ER、PR均呈负相关(P<0.001和P=0.003),与Ki-67和分子分型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 mDixon-Quant衍生的FF值和T2~*值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两参数值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且与预后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3年03期 v.14;No.129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瘤体及瘤周多参数MRI对于乳腺癌及病理因素的诊断价值研究

    周仕豪;王雪佳;程思佳;周凤梅;韩东明;

    目的 探讨单独及联合应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分析瘤周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术前均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APT、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测量瘤体、瘤周及对侧正常腺体的非对称磁化转移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asymmetry,MTRasym)、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并记录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对比分析良恶性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参数及联合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分别计算瘤周与瘤体MTRasym_(p/t)、MK_(p/t)、MD_(p/t)及与对侧正常腺体MTRasym_(p/n)、MK_(p/n)、MD_(p/n)的比值,并比较其在不同病理因素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恶性组MK值高于良性组,ADC、MD、MTRasym值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MK、MD、MTRasym、DCE、DCE+ADC、DCE+ADC+DKI+APT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19、0.914、0.895、0.752、0.744、0.886、0.985,MK、MD的AUC显著高于DCE,MK的AUC高于MTRasym,DCE+ADC+DKI+APT联合模型的AUC显著高于其他任何参数(P均<0.05)。瘤周参数分析结果显示:MK_(p/t)与HER-2状态呈弱负相关(r=-0.365,P=0.043);MK_(p/t)与Ki-67表达呈中度负相关(r=-0.404,P=0.024),MD_(p/t)与Ki-67呈中度正相关(r=0.420,P=0.019);MK_(p/n)与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呈弱正相关(r=0.382,P=0.034),MD_(p/n)与LVI呈弱负相关(r=-0.373,P=0.039);MK_(p/n)与组织学分级呈弱正相关(r=0.376,P=0.043)。结论 APT和DKI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时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且多参数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显著提高。DKI参数可提示不同病理因素的乳腺癌对瘤周区域的影响。因此,APT及DKI技术可为乳腺癌的诊断、肿瘤侵袭性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

    2023年03期 v.14;No.129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瘤内及瘤周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赵楠楠;朱芸;汤晓敏;杨昭;李阳;张舒妮;王玲玲;李晓光;谢宗玉;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术前经乳腺DCE-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80例乳腺癌患者病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6)及测试集(n=54)。首先,选择DCE-MRI第2期病灶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且适形外扩6 mm,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方法获取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 Rad-score),分别构建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高危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选择效能最高的瘤内+瘤周Rad-score联合临床高危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使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列线图模型诊断性能最佳,其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0.945、87.5%、93.0%及92.6%;测试集分别为0.942、90.9%、90.6%及90.2%。结论 列线图模型在术前对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科学、无创地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指导。

    2023年03期 v.14;No.129 81-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在单纯性肥胖患者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唐露;伍希;彭鹏飞;岳汛;蒲倩;杨慧义;程中;陈亿;孙家瑜;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 CMR-FT)技术在单纯性肥胖患者左、右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35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成像,利用CVI 42软件测量左、右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周向(circumferential)、径向(radial)及纵向(longitudinal)的峰值应变(peak strain,分别为PCS、PRS、PLS)、峰值舒张期应变率(peak diastolic strain rate,分别为PCSR-D、 PRSR-D、 PLSR-D)、峰值收缩期应变率(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分别为PCSR-S、 PRSR-S、PLSR-S),以及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面积。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肥胖患者左、右心室EDV、ESV、LVmass、LVmassi及EAT面积明显增加(P均<0.05),两组左、右心室EDVi、ESVi和EF无明显差异(P均>0.05)。肥胖组左、右心室整体PRS、PCS、PRSR-S、PRSR-D、PCSR-D、PLSR-D及左心室整体PLS、PLSR-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左、右心室EDV、ESV及LVmass与BMI、EAT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左、右心室整体PRS、PCS、PRSR-S、PRSR-D、PCSR-D、PLSR-D及左心室整体PLS、PLSR-S与BMI呈负相关(P均<0.05),左、右心室整体PCS、PLSR-S、PRSR-D、PCSR-D及左心室整体PRS、PLS、PRSR-S、PLSR-D与EAT面积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患者左、右心室结构及亚临床功能的改变与BMI和EAT面积有关,CMR-FT技术可以评价单纯性肥胖患者早期心室运动功能的改变。

    2023年03期 v.14;No.129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MRI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心脏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

    班超;马雪英;王坚;何金龙;罗依桐;李波;牛瑞龙;葛丽红;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检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前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情况,分析CMR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ABG治疗的27例CHD患者术前后CMR检查数据。比较分析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LV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左心室舒张末期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myocardial mass, LDVM)、左心室平均心肌质量(meanleftventricularmass,LVM)、心率(heartrate,HR)]、心脏充盈和射血参数[峰值射血率(peak ejection rate, PER)、峰值射血时间(peak ejection time, PET)、峰值充盈率(peak filling rate, PFR)、峰值充盈时间(peak filling time, PFT)]、标准化左心室功能参数(sVM、sEDV、sSV、sPFR、sPER、sESV、sDVM)和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 BSA)等。首先进行S-W检验,得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LDVM、LVM、PET、sESV、sDVM、BSA(P<0.05)。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行Wilcoxon秩和检验;其他变量差值服从正态分布,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CABG前左心室功能参数EDV、 ESV、 SV均大于术后[(141.38±44.75) mL、(65.64±36.13) mL、(75.74±16.95) mLvs.(120.54±40.37) mL、(56.16±29.37)mL、(64.38±16.98)mL,P<0.05];术前LVM大于术后[132.40(114.96,160.82)g vs.126.78(100.31,152.28)g,P<0.05];CABG前HR小于术后[(64.19±13.43)次/min vs.(70.81±12.21)次/min,P<0.05];CABG前心脏充盈和射血参数PER、PFR小于术后[(-364.63±78.34)mL/s、(336.56±98.13)mL/s vs.(-333.80±62.76)mL/s、(301.44±76.03)mL/s,P<0.05];CABG前标准化左心室功能参数sEDV、sSV、sPER、sPFR大于术后[(76.66±18.79)mL/m~2、(41.65±8.89) mL/m~2、(-200.64±41.24) mL/s/m~2、(183.94±45.73) mL/s/m~2vs.(65.88±18.93) mL/m~2、(35.32±8.49) mL/m~2、(-184.17±32.19) mL/s/m~2、(162.73±31.02) mL/s/m~2, P<0.05];术前sESV大于术后[30.76 (20.95, 45.23) mL/m~2 vs.29.18(19.52,38.69)mL/m~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R参数对CABG前后心脏功能的改变具有明显研究意义,为临床在CHD诊疗中提供指导价值。

    2023年03期 v.14;No.129 95-9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压缩感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总管良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

    黄梦月;张勇;高雪梅;程敬亮;刘静静;黄梦娜;

    目的 探讨屏气压缩感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breath-hol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ith compressed sensing, BH-CS-MRCP)鉴别诊断胆总管良恶性梗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招募临床确诊的胆总管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H-CS-MRCP、呼吸导航的压缩感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navigator-triggere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ith compressed sensing, NT-CS-MRCP)和常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radi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T-MRCP)序列扫描,并记录扫描时间。由两位影像诊断医师对三组MRCP的图像质量、胆管及胰管的显示度、梗阻病变的可视度和锐度、梗阻病变的良恶性判断进行评估。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种序列图像评价指标的差异,分别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68例胆总管梗阻患者,年龄(59.97±15.75)岁,男42例,女26例,良性梗阻49例,恶性梗阻19例。BH-CS-MRCP、 NT-CS-MRCP、 T-MRCP扫描时间分别为17s、(210.61±38.52) s、(443.65±78.45) s。BH-CS-MRCP、NT-CS-MRCP、T-MRCP对图像总体质量、胆管(胆总管、一级胆管、二级胆管)、胰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序列对梗阻部位病变的锐度及可视度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恶性梗阻诊断中,BH-CS-MRCP、NT-CS-MRCP的敏感度均为84.21%、特异度均为91.84%、准确度均为89.71%,T-MRCP的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9.58%、准确度为86.76%。结论 和T-MRCP相比,BH-CS-MRCP和NT-CS-MRCP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得相当质量的图像及较好的胆总管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效能。

    2023年03期 v.14;No.129 100-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扩散-弛豫相关谱成像鉴别早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价值

    高依鹤;薛珂;李琰;苏卉;叶靖;

    目的 评价扩散-弛豫相关谱成像(diffusion-relaxation correlation spectrum imaging, DR-CSI)在鉴别早晚期宫颈鳞癌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宫颈鳞癌的病例60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 2018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术前均行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和DR-CSI序列扫描,获得DR-CSI序列构建扩散-弛豫相关谱(T2-D谱),并将T2-D谱划分为6个微观区室(A~F)。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横向弛豫时间(T2)和各微观区室信号占比分数(f),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参数联合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 晚期宫颈癌以f_B最高,早期宫颈癌以f_C最高。ADC和f_C在早期组中明显高于晚期组,而f_B在晚期组中明显高于早期组(P<0.05)。在单个参数中,f_B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818,其次是f_C(AUC=0.809)和ADC(AUC=0.773)。DR-CSI六区室联合(f_A~f_F)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73,较ADC联合T2的诊断效能(AUC=0.809)有所提高,明显优于ADC(AUC=0.773)和T2(AUC=0.790)(P<0.05)。结论 DR-CSI技术的定量参数可以对早晚期宫颈鳞癌进行鉴别,诊断性能优于常规ADC和T2,多参数联合有利于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2023年03期 v.14;No.129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3T MRI三维T2加权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显示胎儿脊柱解剖及椎体畸形的评价

    何双;雷强;王芳;赵小丽;王志刚;赖华;文曦琳;

    目的 分析3T MRI三维T2加权快速梯度回波(three-dimensional T2-weighted fast field echo, 3D-T2~*-FFE)序列显示胎儿脊柱解剖及椎体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46例产前超声提示胎儿椎体异常或脊柱部分显示不清的中晚期孕妇,所有胎儿均行脊柱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3D-T2~*-FFE、二维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wo-dimensional single shot fast spin echo, 2D SSH TSE)和二维平衡式自由稳态进动(two-dimensional balance turbo fast field echo, 2D BTFE)。由两名诊断医师对三个序列获得的脊柱各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非参数检验之Friedman检验比较各序列图像之间评分的差异。对所有病例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分别计算三个序列颈、胸、腰骶段相应的椎体与椎间盘信号差值比,以评价图像对比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个序列各节段信号差值比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2D SSH TSE和2D BTFE序列相比3D-T2~*-FFE可以获得更好的胎儿颈椎图像,2D BTFE与3D-T2~*-FFE序列在胎儿胸椎及腰骶椎的图像质量均优于2D SSH TSE序列;3D-T2~*-FFE和2D BTFE序列的信号差值比高于2D SSH TSE序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胸椎和腰椎在各序列的信号差值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2~*-FFE序列对胎儿椎体成像效果较好,能显示更多脊柱解剖细节,其不受胎儿体位影响,且扫描时间较短,临床MRI扫描时可将其作为胎儿脊柱成像的重要补充序列。

    2023年03期 v.14;No.129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磁共振T2 mapping在膝骨性关节炎周围肌肉改变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李军飞;王一婧;张雪松;任聪聪;侯子硕;赵建;崔建岭;于荭;

    目的 基于磁共振T2 mapping技术分析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T2值改变,及其与K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招募38例KOA患者与1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MRI检查及周围肌肉T2 mapping序列扫描,比较两组间肌肉T2值的差异,同时分析各个肌肉T2值与K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基于KOA患者膝关节MRI图像,采用膝关节全器官磁共振评分(Whole-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 WORMS)评估KOA严重程度,WORMS得分越高,反映结构损伤的严重程度越高。分析各个肌肉T2值与膝关节WORMS相关性;同时关节软骨、骨髓下水肿评分与各肌肉T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OA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T2值均高于健康志愿者。KOA患者的缝匠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T2值与WORMS总评分(r=0.678、0.674、0.466,P均<0.05)、关节软骨评分(r=0.590、0.672、0.424,P均<0.05)均呈正相关;缝匠肌、股内侧肌T2值与关节面下骨髓水肿呈正相关(r=0.527、0.538,P均<0.05);半膜肌T2值与关节软骨评分呈正相关(r=0.347,P<0.05)。结论 磁共振T2 mapping技术可以敏感、定量评估KOA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改变,随着KOA严重程度的增加,部分肌肉T2值升高。骨骼肌T2值可作为反映KOA患者骨骼肌内部结构、成分改变的敏感指标。

    2023年03期 v.14;No.129 117-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滑膜炎在BMI和全膝关节置换术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丁煜堃;张鑫涛;张晓东;

    目的 探究滑膜炎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 TKR)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源于骨性关节炎倡议(Osteoarthritis Initiative, OAI)。根据基线时的年龄(±5岁)、性别和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OAI参与者在12~60个月随访时接受TKR的膝关节(病例)与对照膝关节(60个月内未接受TKR)进行1∶1匹配,纳入450个和376个膝关节用于基线和T_0时(接受TKR的前一个随访时间点)的研究。根据MRI骨性关节炎膝关节评分(MRI Osteoarthritis Knee Score, MOAKS)对积液性滑膜炎和Hoffa滑膜炎进行半定量评分。条件logistic回归评价BMI和TKR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中介效应分析用于评估滑膜炎的中介作用。结果 纳入基线研究的参与者年龄为(65.0±9.0)岁,59.2%为女性,84.9%为白种人。病例组在基线和T_0时的积液性滑膜炎和Hoffa滑膜炎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而只有在T_0时,BMI与积液性滑膜炎的患病率(χ~2=9.173,P=0.010)和得分(χ~2=22.371,P=0.001)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在控制既往膝关节受伤后,BMI与TKR风险有关(OR=1.121,95%CI:1.070~1.175,P<0.001);并且T_0时的积液性滑膜炎在BMI和TKR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0298(95%CI:0.0132~0.0506),效应占比为22.61%。结论本研究首先表明T_0时的积液性滑膜炎介导了BMI和TKR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视超重或肥胖人群积液性滑膜炎的MRI精准评估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指导临床降低未来一年内的TKR发生风险。

    2023年03期 v.14;No.129 122-12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论著_经验交流

  •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卒中患者记忆功能的机制研究

    陈业鹏;徐树军;王平;邢锐铁;刘坤;孙丽;

    目的 探讨功能MRI (functional MRI, fMRI)评估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脑卒中记忆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及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健康指导以及常规记忆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能力测试-Ⅱ(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 RBMT-Ⅱ)测定两组患者记忆功能,并在测试时进行fMRI扫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BMT-Ⅱ测试中记姓与名(t=2.802,P=0.006)、记所藏物品(t=2.091,P=0.039)、记约定(t=2.172,P=0.033)、图片再认(t=2.174,P=0.032)、脸部再认(t=2.191,P=0.031)、定向及日期(t=3.096,P=0.003)、信件即时回忆(t=2.293,P=0.024)、故事即时回忆(t=2.075,P=0.041)以及路线即时回忆(t=2.300,P=0.024)评分均较高,观察组fMRI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值高于对照组(t=9.877,P<0.001);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激活脑区数目多于对照组,GQOL-74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躯体健康(t=3.338,P=0.001),社会功能(t=3.400,P=0.001),心理健康(t=2.221,P=0.029),物质生活(t=2.298,P=0.024)]。结论 高频rTMS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记忆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用fMRI证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区域血流及神经活动强度相关。

    2023年03期 v.14;No.129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改良MRI-DRAGON评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王秀玲;汪轩;王梦迪;王同兴;殷信道;彭明洋;

    目的 探讨改良MRI-DRAGON评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两家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临床及影像变量对患者进行MRI-DRAGON评分和改良MRI-DRAGON评分并进行比较。在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MRI-DRAGON评分和改良MRI-DRAGON评分对卒中不良预后预测的C-统计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别分析两种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95例患者,预后良好组49例,预后不良组46例。两组间MRI-DRAGON评分(Z=5.046,P=0.023)与改良MRI-DRAGON评分(Z=-4.429,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MRI-DRAGON评分预测卒中不良预后的C-统计值明显高于MRI-DRAGON评分[0.87 (95%CI:0.78~0.90) vs. 0.77 (95%CI:0.65~0.81)]。ROC曲线显示改良MRI-DRAGON评分预测卒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MRI-DRAGON评分(0.889 vs. 0.757;Z=-2.294,P=0.022),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1.3%和87.3%。结论 改良MRI-DRAGON评分较传统MRI-DRAGON评分可更有效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

    2023年03期 v.14;No.129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病例报告

  • 眼眶内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一例

    杨艳;张国平;何盈;刘幸;赵梦婷;陈绪珠;

    <正>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KYSQ 2022-138-01。患者女,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伴左眼突出”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m,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头颅MRI检查示(图1A~1D):左侧眼球外凸,球后间隙増宽,左侧眶尖部(眶内外沟通)见不规则肿块,

    2023年03期 v.14;No.129 140-14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肛管胃肠间质瘤会阴部突出生长MRI表现一例

    刘鹏;彭小娟;崔永军;王小琦;

    <正>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甘肃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P-LW202210190003。患者女,61岁,以“会阴部肿物进行性增大三年余”主诉入院。患者诉三年前无诱因于会阴部出现一“红枣样”大小包块,无明显疼痛不适,未予重视。两年前包块较前增大,遂就诊于甘肃省肿瘤医院,超声检查示:肛周皮下软组织内探及低回声区,

    2023年03期 v.14;No.129 142-14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综述

  • 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失眠伴情绪障碍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乙翔;孙曌;李豪;王静;康晓娜;冉彬艳;吴琼;黄禄宇;陈镒泽;沈巍;

    失眠伴情绪障碍是一种身心疾病,以睡眠障碍、紧张恐惧、心悸不安、易激惹等一系列躯体和精神不适为特征,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针刺在失眠伴情绪障碍防治方面具有安全无毒、效价比高的优势,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进步有助于客观评估针刺治疗失眠伴情绪障碍的疗效,并为探索针刺治疗失眠伴情绪障碍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时机。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索针刺对失眠伴情绪障碍患者脑结构和脑功能的中枢响应特征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针刺对失眠伴情绪障碍治疗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年03期 v.14;No.129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MRI研究进展

    宾博林;周小燕;邓德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会引起患者多方面适应障碍,目前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是患病的主要原因,MRI可以反映ADHD患者脑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异常,在阐述其发病机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5年MRI在ADHD患者脑部结构(脑体积、脑表面积和扩散张量成像)、脑功能(静息态功能MRI、任务态功能MRI)和脑代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MRI、磁共振波谱成像)的研究。在解剖学上最一致的发现是右侧基底节区和内侧颞叶体积减小、右侧额顶叶皮质变薄和枕叶皮质变厚;在脑功能和代谢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发现是额叶-纹状体回路和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不同脑区和脑网络的异常分别与ADHD症状表现对应,这些异常脑区和脑网络可能可以作为生物学标记物,对患者行个性化干预治疗。

    2023年03期 v.14;No.129 149-15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卒中后失语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展

    韩杨;张辉;

    失语症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也为家庭与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MRI(rest-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不但可以反映脑功能、脑组织代谢和脑局部血氧水平,而且不需要被检者执行任务,简单易行,依从性好,是探究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今后,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rs-fMRI将在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个体化诊疗、评估、康复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对rs-fMRI在卒中后失语症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卒中后失语症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方案的制订提供新思路。

    2023年03期 v.14;No.129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较低级别脑胶质瘤分子分型的磁共振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陈瑞宏;谭艳;

    脑胶质瘤是脑实质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脑胶质瘤分为1~4级,其中2级和3级被称为较低级别脑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 LGGs)。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分类(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O CNS)深化了分子分型对LGGs诊疗的重要性,以LGGs分子分型进行病理分级升级诊断。影像组学作为新兴领域,可术前无创预测LGGs分子分型,为LGGs的治疗评估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目前已有较多研究通过分析MRI常规序列、功能序列,结合临床信息,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建立影像组学模型,术前无创预测LGGs分子分型。虽然其存在局限性,但仍具有一定的科研与临床意义。本文就LGGs分子分型在MRI影像组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通过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LGGs分子分型,便于指导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制订及预后预测。

    2023年03期 v.14;No.129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MRI在显示腮腺内面神经中的应用进展

    王艺华;王丽君;

    腮腺内面神经走行复杂,与周围解剖结构难以分辨,是影像成像的难题。随着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序列的应用,解剖相关MRN及功能性MRN等技术对腮腺内面神经进行成像,提高了显示率,为明确神经来源病变及评估面神经与周围病变的关系提供了帮助。本文就近年来腮腺内面神经MRN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为腮腺内面神经MRN的完善提供多角度信息。

    2023年03期 v.14;No.129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MRI的深度学习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苏晓红;金观桥;

    MRI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首选的无创成像方式,目前对NPC图像的处理和分析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不仅主观还耗时耗力。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实现方法,可自主检测和选择最佳特征用于完成图像处理任务,提高图像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图像分析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在NPC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对DL概念进行简单介绍,并就基于MRI的DL在NPC肿瘤分割、图像合成、诊断和预测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价值,促进DL在NPC中的应用进展,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制订治疗决策。

    2023年03期 v.14;No.129 170-17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纵向时间影像的深度学习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黄瑶;王晓霞;蒋富杰;张久权;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已被确立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疗效监测作用。研究已证明基于纵向时间影像动态评估及预测乳腺癌NACT疗效的有效性及必要性,较单时序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将分析单一时间影像预测乳腺癌NACT疗效的局限性,并对基于超声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纵向时间影像预测乳腺癌NACT疗效的研究现状、面临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可通过多模态、多序列纵向时间影像来提高预测NACT疗效的准确性,还可以联合多中心、大样本数据进一步提升模型泛化性能。本文旨在为今后纵向时间影像预测乳腺癌NACT疗效提供思路。

    2023年03期 v.14;No.129 175-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心脏磁共振的左心房应变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王灵丽;冯馨仪;张天悦;杨帆;李睿;

    左心房(left atrium, LA)功能与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后处理软件的成熟,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 CMR-FT)可对多种心脏疾病的LA心肌应变进行无创综合分析,克服了单一LA体积测量的局限性,且LA心肌应变更能反映早期心功能障碍及预后情况。本文基于CMR-FT评估LA应变在各种心脏疾病的早期功能改变、危险分层、预后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索LA应变在心脏疾病的应用提供影像依据。

    2023年03期 v.14;No.129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研究进展

    李捷;胡光超;姜兴岳;邹林轩;王北忠;李乃选;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被认为是引起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内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原因。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从常规使用的医学影像图像中识别出肉眼不可见的精细的成像特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HCC MVI的预测。过去,很少有研究对HCC的大小进行限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研究直径2.0~5.0 cm的小HCC,未来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对肿瘤直径进行分层。本文主要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像组学与DL在HCC MVI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既往研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三种成像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最后针对共性问题,总结影像组学与DL存在的局限性、改进措施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重视,增强影像医师与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HCC的意识,为研究学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的比较,使更多的患者尽早受益于临床诊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幸福指数。

    2023年03期 v.14;No.129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马文婷;王莉莉;魏照坤;雷建凯;马小梅;

    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成像基础为细胞内游离蛋白及多肽酰胺质子与自由水中的氢质子发生交换,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细胞内游离蛋白质及多肽含量越多,APT信号增高。本文汇总APT成像诊断直肠癌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希望将APT成像用于直肠癌临床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高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国内外文献研究APT成像诊断直肠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直肠癌组织学分级,预测直肠癌化疗疗效,预测大鼠肉瘤病毒癌(Kirsten rat sarcoma, KRAS)基因是否突变,预测直肠癌侵袭性。与常规MRI序列相比,APT成像可以无创性预测直肠癌侵袭性,进一步观察分子生物学改变。APT成像目前最常用于脑部肿瘤,空腔脏器所含成分复杂,因此临床应用受限,故本文汇总相关文献,探索人为均匀磁场方法,将APT成像这一反映蛋白质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用于直肠癌,开辟APT成像临床应用新领域。

    2023年03期 v.14;No.129 189-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陈江艳;任莹;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DIE)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的慢性疾病,常累及多器官和组织,引起盆腔的慢性疼痛。实现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MRI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DIE病变,在DIE的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多模态MR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MRI的诊断效能。本文将介绍多模态MRI技术在DIE中的应用,并综述其在DIE中的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对不同MRI技术在D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采用更恰当、合理的MRI技术诊断与评估DIE。

    2023年03期 v.14;No.129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膝骨关节炎疼痛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进展

    许辉;周运峰;赵翅;谢雨辰;周航;李婉玉;郭娟;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疼痛使其成为功能性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KOA疼痛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各级痛觉投射神经元均处于高敏状态,并最终诱发脑疼痛调控环路功能重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使得KOA疼痛脑功能重塑机制变得直观,为其中枢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通过对近五年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基于rs-fMRI对KOA疼痛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多集中于局部脑区,需要进一步从脑功能整合角度借助多种功能和结构成像方法更为全面揭示其重塑机制,明确KOA疼痛引起的各脑区间、脑网络的功能属性连接变化。本文综述了rs-fMRI发展及其在KOA疼痛脑功能重塑机制的具体应用,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KOA疼痛临床管理及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3年03期 v.14;No.129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